距深圳约170公里发现1亿吨油田,这条“大鱼”咋捕的?
3月31日,中国海油发布消息,我国在南海东部海域勘探发现惠州19-6油田,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。该油田位于深圳东南方向,距离深圳约170公里。这也是南海东部油田连续2年获得亿吨级大发现。
南方+记者从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获悉,惠州19-6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,平均水深100米。发现井HZ19-6-3钻遇油气层127米,完钻井深5415米,经测试,该井平均日产原油413桶,日产天然气6.8万立方米,通过持续勘探,实现探明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。
惠州凹陷是我国海上勘探程度最高的凹陷之一,建有惠州、西江两大油田群,经过近40年的勘探开发,累计生产油气1.68亿吨油当量,所开采的油藏集中于中浅层。惠州19-6油田的勘探发现,展示了我国近海深层-超深层领域巨大的勘探潜力。
作为我国南海北部探明地质储量规模最大的碎屑岩油田,惠州19-6油田这条“大鱼”是如何被捕上来的呢?
揭开“大鱼”的神秘面纱
先了解两个概念
一,什么是“深层-超深层”?
在海洋油气勘探领域
通常把埋深超过3500米的地层称为深层
超过4500米的地层称为超深层
海上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
面临地质条件复杂
作业风险高等严峻挑战
勘探难度极大
二,什么是“碎屑岩”?
碎屑岩是储集油气的重要岩石类型
所谓碎屑岩
它就像自然界的“拼图”
是由岩石遭受风吹雨打
河湖海冲刷等自然营力后
破碎成碎屑颗粒
这些碎屑经搬运、沉积、压实和胶结等
作用形成的岩石
碎屑岩由碎屑颗粒、填隙物和孔隙组成,结构与混凝土极其类似。
惠州19-6油田的油气就藏在碎屑颗粒之间的一个个小小的孔隙之中。
海上深层-超深层油气勘探
面临高温、高压和复杂流体
带来的多重挑战
高温深埋背景下
碎屑岩储层在巨大的地层压力下
体积被极限挤压
油气藏身的孔隙也被极度压缩
在海上深层寻找大型
碎屑岩油气田更是难上加难
困难那么大
勘探人员是不是就没招了呢?
当然不可能!
捕捞“大鱼”三步走
“找鱼”“架竿”和“捕鱼”
找“鱼”
人们常说
“石油存在于勘探家的脑袋里”
首先,脑袋要敢想!
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
南海东部油田的勘探家们
也想收获属于自己的“大鱼”
针对海上深层-超深层
面临的勘探难题
“十四五”以来,研究人员
持续加强基础研究
不断解放思想
老路走不通,就另辟蹊径
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
在大量试验和多轮攻关基础上
提出“富钾流体抑黏保渗控储、
隐伏断裂带扭张转换控藏”新机制
最终攻克深层优质储层发育机制
及深部油气保存机理等世界级难题
创建复合陆缘盆地
深层油气勘探理论技术
成功发现了惠州19-6亿吨级油田
架“竿”
勘探家脑袋中的“大鱼”已经找到
但是,要想“捕捞”
还需要架起钻井的“鱼竿”
随着钻探深度不断向下延伸
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
中国海油钻井团队坚持
“优智钻完井”理念
从管理到技术多方面发力
精细调整钻井液性能
开展防漏堵漏专项工作
征服碎屑岩易漏的“拦路虎”
并充分总结深层钻进特点
使用“旋转导向”与“提速工具”组合
提高深层破岩能力
惠州19-6油田已成功完成16口深井作业
钻井速度较首口井已实现翻倍增长
创下单日最长进尺1691米的
南海东部新纪录
形成了一套区域适应性强的
勘探提速提效模板
捕“鱼”
“大鱼”能被轻易地捕上岸吗?
那接下来就看“虎鲸”的了
深层超深层储层普遍致密、低渗
油气流动困难
传统地层测试技术难以获得商业产能
中国海油勘探作业团队
攻坚克难、智破困局
自主研发
适合惠州19-6深层超深层油田的
“虎鲸”热举高效排液技术
畅通油气流动道路
充分释放深层超深层的每一滴原油
让低渗储层产出的原油“颗粒归仓”
为惠州19-6油田的油藏评价和开发生产
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
经测算,惠州19-6油田
开采的原油提炼成汽油后
能满足百万级城市居民
日常交通使用近25年
具有非常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
中国海油总地质师徐长贵表示:“近年来,中国海油加强南部海域深层-超深层勘探理论及技术创新并获得重大突破。此次发现探明了目前南海北部地质储量规模最大的碎屑岩整装油田,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认识,展示了中国近海高地温、强活动盆地深层-超深层的巨大勘探潜力。”
据了解,近年来,世界新增油气储量的60%来自深部地层,相比中浅层,深层-超深层具有温度高、压力大、油气成熟度高和近源成藏等特点,更利于天然气及轻质油的生成,而且资源量丰富,勘探程度低,是未来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重要接替区。
据悉,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海油不断开拓新的勘探阵地,已取得开平南油田、渤中26-6油田、宝岛21-1气田等一系列深层-超深层领域重大油气发现。
撰文:李瑞彪 于飒 曹孟贤 董天昊 马芳
制图: 中国海油 施皓瀚 李瑞彪
视频剪辑:朱洪波
视频素材: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财富最可靠的平台